羅馬拼音中文名字,有什麼利弊?

在一個國際化的世界,總會要和不懂中文的人溝通。取一個英文名字,其實有種種易被忽略的考量,在前文之中已經說了。即然希望取英文名字這麼麻煩,是否用中文音譯拉丁拼音,是個好解方?

其實在國際社會中,不刻意另取英文名字已是常態。去美國尖端大學,各國菁英學生的名字,你不太可能看到日本人管自己叫James、韓國人管自己叫 Steve、伊朗人管自己叫 Sarah。如果一位泰國人名叫 Thirachai Phuvanatnaranubala,他可能讓朋友們叫他 Phuvanat,而不是叫他 John。

依某個民族的語言或文化習慣取名字,其實是表示將自己認同為這個群體的一分子,或至少是懷有相當大的崇敬與喜愛。在取一個配合英美文化的名字前,其實要問:自己有在身分、文化上認同自己是英美的一部分嗎?如果不是,為什麼要取英文名字,而不取日文、土耳其文名字?

在我讀芝加哥大學的時候,大部分的台灣學生已經都以中文音譯拉丁拼音在校內生活。例如我就要大家叫我 Yu Cheng.

很多年下來,我慢慢也覺得這件事並不是很好。怎麼說呢?

首先,在發音上,或是記憶上,要各地外國人發中文音,實在很為難他們,更難記憶。僅僅是要建立友誼關係,困難發音與記憶的名字就是一道門檻。易地而處,如果一個泰國朋友總是要我叫他 Thirachai Phuvanatnaranubala,我真的可能會在派對上稍微避免和他交談。

尤其,成人之後我們很有可能在踏進世界場域的時候是懷抱著某種事業目標,希望快速和外國人互相認識,甚至長期被記得,成為(潛在的)合作對象,我們當然要避免對方不斷問 Say it again? 也要減少對方每次見面說 Sorry, how to pronounce your name again? 當別人要把我們介紹給他的長官、同事的時候,我們最好幫忙他們避免舌頭打結。

第二,也是務實而言,中文是一個建立在字形上的語言。也就是說,宇程不是 Yu Cheng。當別人管我叫 Yu Cheng 的時候,其實中文裡的意涵也完全無法保存,無論發音或書寫上都沒什麼美感可言。甚至是懂中文的人,聽見或看見 Yu Cheng 這個名字,可能也很難還原成「宇程」這兩個中文字。

堅持一個稱呼方式,給別人和自己帶也麻煩,沒有給任何人帶來好處。這很難說是一個好的選項。

有沒有更好的選項呢?我覺得有,而且也有不少人在使用。我稱這個選項叫「世界名字」– 用來和全世界互動的名字。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