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傳記:江文也傳:音樂與戰爭的迴旋

作者: 劉美蓮 教授  

出版社:印刻  

出版日期:2016/10/3 


這位大才子,一生揹負著日本殖民台灣(童年),統領廈門(少年),傀儡滿洲、佔領北京(青年),以及國共內戰(中年)的紛亂,仍能於東京脫穎而出,橫跨聲樂、作曲、詩人、研究、評論的藝術成就,並以「1936年柏林奧林匹克作曲獎牌」,成為亞洲首位獲得國際榮譽的作曲家。(以上文字,轉引/編輯自作者對本書說明介紹)


====================


方才聽完江文也先生創作的《孔廟大成樂章》,相當有感觸。


該曲真是優美莊嚴,在華夏風貌、西樂交響、個人創意上,都達到非常好的平衡。


他的曲子讓我想到 美聯州 作曲家 Aaron Copland 與 英格蘭作曲家 Ralph Vaughan Williams。《孔廟大成樂章》比起此二位作曲家最為世人所熟知的樂曲,也不為遜色。


近年來,華人創作之西樂,最有知名度的「代表作」似是《黃河》、《梁祝》。此二曲確實通俗近人。但在氣韻與深思、文明的代表性而言,《孔廟大成樂章》實在遠遠更有資格作為推廣至世界的音樂作品。兩相對比,真有黃鐘毀棄之憾。


江文也先生其他的音樂,非常值得找來細細聆賞。近日在劉教授的推薦之下,方識 江文也先生 的音樂,我實感慚愧。


圖片來源:故事


究其作品的內涵,從個人生活與家園熱愛,到文明傳承探索對話,乃至永恆信仰思索,各種層次主題極為豐富。大型管絃樂、歌劇、鋼琴曲、室內樂皆有作品,主題涵蓋:日本節日舞曲、二二八、鄭成功、台灣原住民、杜甫讚歌、西施復國、彌撒聖詠曲、孔廟大晟樂章,以及極多的唐詩宋詞元曲譜樂。


僅觀其創作的多元性、題材豐富度、關懷範疇的廣度、挑戰題材的原創性,江文也先生在整個亞洲,都是少見的、可敬的創作者。


在劉美蓮 教授等研究者的發掘與推廣之下,在文史研究方面,成果已頗為豐厚。從文史界擴散,電視與文字媒體也有所討論,江文也先生作為「台灣文化人」,社會對其稍有些了解 (仍遠遠不夠)。


但太可惜的是,江文也先生的作品作為演奏曲目,在台灣音樂界卻仍然不甚多見,似乎市場也並未打開。至少和其創作的質與量相較,夠規格的演出真是太少 -- 這也許也和江文也先生大部分的時間,沒有在台灣音樂界任教,缺乏徒子徒孫有關。當挑選「台灣音樂家作品」的時候,馬水龍、蕭泰然容易被想起,而江文也則常被忽略。


江文也先生命運中,在日本被視為二等公民,長久被台灣遺忘,在中國受勞改折磨至老死。而他的作品,最多的是與華夏文明的傳承對話,其次是對台灣的關懷想念,關於日本是最少的。但現今看查找演奏錄音,最認真看待、品質最好的,還是日本交響樂團的演奏版本。


江文也先生真是那個時代東亞的瑰寶,但在他身上也同時投射了台灣、日本、中國牽扯交織的時代悲劇。


謝謝劉老師為他作傳,推廣他的作品,緬懷他的在天之靈。 


相關連結:


民視【台灣演義:江文也傳奇】

江文也先生創作:《孔廟大成樂章》

江文也傳:音樂與戰爭的迴旋 (博客來)

返回上一頁